科技创新 诚信立足

图纸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纸专区

鄂尔多斯“探路”:从“炭”路到“碳”路

更新日期: 2024-06-30 来源:图纸专区

  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6;每天产煤200多万吨,每天发电3.7亿度,在北京,每5盏灯里有1盏是鄂尔多斯点亮的……

  把煤穿在身上,让煤跑在路上、飞在天上、进入深海,在鄂尔多斯,并不是传说。

  走进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能够正常的看到“煤炭”的精彩“蝶变”:一块块黑色的煤在科技的“催化”下,变成了汽车轮胎的帘子布、高档箱包服饰、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器材的优质材料。

  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狄建国介绍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企业目前可实现原煤、精煤、粗苯、纯苯、焦油、煤气等产品100%自用深加工,产品品种类型达到40多种。

  作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之一,鄂尔多斯自我加压,大力推动煤炭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倾力承担全国煤炭保供任务,让一块块“绿色煤”奔向全国各地,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

  从煤到尼龙、锦纶产业、高功率电极、碳纤维产业等多种高端产品,鄂尔多斯不仅将煤“吃干榨尽”,还演绎着从“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化工“魔术”,实现了让煤走向“星辰大海”。

  近年来,鄂尔多斯不断强化“链式思维”,瞄准“煤头化尾”,聚力建设国家非常规能源战略储备、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高端化学品等“六大基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全产业集群发展全方面推进,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产业链,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特种纤维材料等终端应用产品不断“变现”,传统能源产业体系持续升“值”加“新”、由“黑”变“绿”。

  一“煤”多“变”的“硬核”力量,将鄂尔多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进度条”拉满,“工业代谢”的衍生效应不断放大,成为了国内门类最全、顶级规模的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正在向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冲刺”。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中国“双碳”新征程元年。

  2021年9月,以“碳达峰·碳中和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2021年、2022年,鄂尔多斯连续举办两届零碳产业峰会,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

  2023年4月,全区首家国家碳计量中心分支机构在鄂尔多斯市揭牌成立。其定位就是让数据“开口”,让排放的“碳”看得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为“双碳”目标任务落实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推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在碳中和与碳达峰中亮出计量“标尺”。

  如何科学减碳,让产业转型中的“含绿量”变成“含金量”?鄂尔多斯马不停蹄、步步为营。

  围绕落实“双碳”目标,直面经济稳步的增长、能源保供与结构调整、减排降碳协同推进的难题和挑战,鄂尔多斯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人才科创驱动三年行动,出台科技、人才新政两个“30条”,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与清华大学共建的鄂尔多斯实验室获批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精尖人才,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人才科创中心,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承办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并发布10万吨级液态阳光、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等多个重磅成果。

  实施煤炭与天然气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风光氢储新能源倍增、现代煤化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等5项工程,构建政府部门、企业、群众多维合一的“减碳联合体”。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零碳产业园模式出口海外,成为全世界绿色工业体系新范式。

  “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说。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探讨研究……金之钧列出的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正与鄂尔多斯的“碳”路需求深度耦合。

  一次次勇于吃“螃蟹”,一次次打破常规,鄂尔多斯正是通过“自我革命”,把“双碳”的压力转换成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动力,让“内卷”成为内力,努力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全闭环的低碳、零碳“朋友圈”。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跑步前进,鄂尔多斯的“双碳”之路不断闯开新“风口”:制定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推广能碳监测,应用“零碳绿码”,更多“鄂尔多斯制造”的零碳产品“上线”。而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国家创新型城市等“隐形绩优股”,也正在加速抵达。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零碳产业园的鄂尔多斯隆基46GW硅棒和切片项目生产现场,单晶硅片产品的“下线热”引来不少参观者;而在不远处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零碳智能电池工厂,一块块方壳磷酸铁锂电池正源源不断产出;在蒙苏工业园区的首座加油、加氢、充电合建站,前来“加氢”的运煤重卡络绎不绝;在城区,印有“氢动力”标识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穿行在绿荫簇拥的街道上……

  “家里有矿”是鄂尔多斯的“天资”,但鄂尔多斯没有“躺平”,而是以常人难解的努力主动跳脱“舒适区”,开足马力“碳路”新赛道。

  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全方位布局、全链条驱动、全场景应用,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

  ↑2023年7月23日,京泰酸刺沟电厂二期1000千伏送出工程(酸鄂Ⅰ线)成功投运。

  先后发布了《“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多项关于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提出构筑世界级能源产业、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世界级新能源产业、世界级羊绒产业四个世界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景图”和“路线图”。

  在鄂尔多斯,小到村民家屋顶的光伏板,大到沙漠里成片的光伏板和山梁上成排的大风机,都深藏着“鄂尔多斯绿”的坚韧和信心。

  在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现场,火热的施工现场,让新能源产业的“链主”效能正在显现。这是国内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火储新能源基地项目,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改扩建先进高效煤电装机400万千瓦,规划总投资超800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约400亿千瓦时。

  目前,全市已建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先后引进奇瑞、上汽红岩、国鸿氢能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已建成新能源乘用车产能2.35万辆、新能源重(矿)卡产能1.6万辆。

  是“炭路者”,也是“碳路者”,更是“探路者”。每一次与自我的角逐,与时代的合潮,与发展的同频,都是敢于闯“无路之路”,勇于解“无解之解”的鄂尔多斯最鲜活的镜像。

  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顶梁柱,鄂尔多斯继续做好“碳文章”,打好“碳算盘”,在“闯新路、进前列”中重塑鄂尔多斯新形象,加快建成中西部地区资源城市“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的样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大多数来自之一。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如何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OpenAI当天发表相关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上一篇:成都高铬钢球-高铬钢锻价格-球磨机衬板-球磨机钢球-成都双新佳和耐磨材料有限公司

下一篇:黑色煤炭踏上绿色循环之旅

联系我们

Tel : 13605208018
Fax :0516-85758076
手机 : 13605208018 陈来如